媒体聚焦
浙江新闻客户端:让科研人员安心 浙江传媒学院打造“科研安”监督系统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发布时间:2021-12-22

原文地址: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781666

2021-12-21 17:33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姜晓蓉 通讯员 唐佳丽

视觉中国 图

“之前科研项目的每一笔支出都是用笔记下来,担心超预算一不小心违规,现在有了‘科研安’的监督和提醒,终于不用再提心吊胆了。”浙江传媒学院一位科研项目负责人感慨。近日,浙江传媒学院“科研安”监督系统正式上线试运行,这是监督系统发现并督促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高校的科研经费问题一直易发多发、社会关注,也是监督的难点,经费管理和使用存在较大廉洁风险,需要不断防范和监督。据了解,“科研安”监督系统属于全省公权力大数据监督第一批重点突破的应用场景建设,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为切入点,探索多跨协同大数据监督。

该校“科研安”监督系统中在打通学校科研、财务等系统数据基础上,在学校原有科研系统中对科研项目进行嵌入式监督。目前,该系统已有4000多个项目,涉及数据40000余条。通过“科研安”监督系统,实现了监督从线下到线上,从人力到算力,从抽查到全覆盖,从事后到全过程。

记者在系统中看到,科研项目立项时,该系统会对失信人员申报启动异常预警并向科研部门提醒。目前,学校纪检监察室和相关处室根据日常职能监督、信访举报等已掌握的数据信息,将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曾经出现的失信情况输入监督应用场景,形成信用管理记录,按预警规则形成预警信息。项目立项启动后,该系统则会实时动态监管,目前主要针对科研人员经费预算执行异常、劳务费发放异常等情况进行预警和处置,预警以“蓝色”“黄色”“红色”呈现。同时系统也会对预警是否及时受理和处置跟进监督,要求将处置结果反馈到系统,体现处置成效,打造发现问题、处置问题、反馈问题、举一反三的全周期工作闭环。

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测试运行期间,经大数据碰撞分析,事中监督环节实际产生预算执行预警25条,劳务费发放预警34条,由之前依靠举报发现问题转变为学校第一时间主动发现和处置,从被动处置转变到主动智治,大数据治理的效能和优势得到了持续释放,让监督检查全天候在线、处置程序全流程记录、监督数据全维度可视。“系统采用嵌入式监督的模式,从而达到行权数字化、留痕化,以及问题的预警化、线索化。”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浙江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杨立平表示,接下来学校将把科研管理真正融入大数据,继续秉持整体智治的理念,努力把“科研安”监督系统打造成管用实用好用的应用场景,为全省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以及全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浙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