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共产党浙江传媒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即将隆重举行。这是我校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学校全面开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传媒大学建设新征程中的一件要事。自2012年3月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同心同德,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显著成就,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迎接第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特开辟《喜迎党代会实现新跨越》专栏,回眸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走过的光辉历程,展望学校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凝心聚力、砥砺奋进,续写学校发展新篇章。
全媒体中心先期走进各二级学院党组织,畅谈基层党建实践探索和经验做法。本期,全媒体中心记者乔丹走进电视艺术学院,专题走访电视艺术学院分党委。
电视艺术学院
党建引领促发展 不忘初心谋新篇
电视艺术学院党委现有8个党支部,108名党员,其中教工党支部5个,教师党员40名,学生党支部3个,学生党员68名。近年来,学院党委坚持围绕“党建引领促发展,不忘初心谋新篇”的工作理念,通过“互联网+党建+课程思政”与“党建+学科+影视文化”模式实现“学习引领—内化思维—实践创作—巩固升华”发展路径,全面提升党建工作的渗透力,形成特色党建工作新局面。
记者走访中,电视艺术学院分党委表示浙江传媒学院第三次党代会即将召开,这是我校师生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为学校谋划发展的盛会。六年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未来的五年,学校发展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处在“四期叠加”的特殊发展节点上,唯有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破釜沉舟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去突破自我,迸发出超强能量,才能实现“弯道超车”“换道领跑”。未来五年,电视艺术学院将以审核评估整改为抓手,申硕工作为中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聚精会神抓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强教学改革与管理,加快学科与专业建设,凝聚力量,抢抓机遇,奋力前行,为实现浙传梦而努力奋斗!

理论引领开展“党性教育”
1强化理论武装,全面贯彻落实各项会议精神。
认真研究中央、省委各项文件精神,深入开展党政专题学习教育。科学制定学习教育方案,严格落实学习要求,区分层次、分类指导、扎实推进。六年来组织进行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共48次,全体党员实践教育活动共12次,同时,开展多次线上教育活动。

2凸显专业优势,开展特色“党性教育”。
集中打造“红色经典·伴我青春”“五个一”主题系列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每月看好一部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听好一次党课、写好一篇影视评论、开好一场讨论会、开展一次影评比赛,进一步坚定师生的政治信仰。每年组织10次红色观影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在新生中开展“我是代言人”党的故事分享会和“高举时代旗帜,感悟信仰力量”微党课新生信仰教育。

实践活动锤炼“党性品格”
1开展实践创作,用专业技能服务社会。
积极参与各类学习教育系列视频、廉政文化影视作品、党建纪录片、党员电教片的摄制和培训工作,累计经费达400多万。为喜迎十九大,组织学生党员集中拍摄“一句真心话·献礼十九大”宣传视频、制作“学‘习’新语”系列MV;微信公众号“电艺作业簿”发布学生影视作品115期;组织学生党员拍摄庆祝建党97周年宣传视频;组织师生党员参与“奋斗的青春”、“向青春致敬”组歌MV摄制,参与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委托的《做合格的共产党员》《不忘初心学党章》《新时代奋斗指南》《难忘初心》《浙水哪得清如许》等多部党员电教片的摄制,参与《寻找洪合》专题纪录片摄制,参与杭州市委组织部“宣传十九大精神”微党课,参与杭州市就业服务局宣传片《师友时光》,参与浙江卫视3集纪录片《孤山路31号》摄制,承担中宣部“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活动浙江站,创作15部纪录片。

2开展志愿服务,用党员形象传播正能量。
为响应“双百双进”,组建“新时代”放映队,在安吉余村、天台泳溪乡开展“重温红色经典,坚定时代信念”红色影片放映活动,并与当地党员交流互动,得到校内外媒体报道,效果良好。组织学生持续在假期开展“红色公益行”志愿服务活动,正式开启“暑期+寒假”双实践模式,参与人数达1000多人次,实践成果近260余项,公益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持续4年在杭州市肿瘤医院开展数十次主题为“携手同行”、“艺心一益”的志愿服务活动。

学习实践升华“党性修养”
1突出专业特色,打造工作阵地。
编导系学生党支部率先创新党员之家——成立“编导‘视’家”,设立红色经典放映区、党员风采展示区、党员活动展示区、永远跟党走和党务公开五大功能区块,将学生党员之家建成学生学习、党员活动、专业研讨的阵地,建成学生党员可以去、愿意去、经常去的温馨党性教育阵地。

2018年初,创建“浙江传媒学院中国梦文艺研创中心”。通过专业实践,培养“德艺双馨”青年教师、宣传红色经典、制作红色影视作品和承接社会项目来宣传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梦”研创中心既是专业创作基地,也是思想教育阵地,既培养传媒专业人才,也培育新时代新青年。

2推进融合教育,进一步提高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党员电教片和政论专题片的作品创作,充分将党性教育、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实践,增强两者之间的渗透性。参与摄制《不忘初心学党章》《新时代奋斗指南》两部作品的7名学生中,已有5名学生发展为预备党员,1名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学生们通过“螺旋式”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在专业能力及党性修养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提升,“融合”教育效果进一步显现。
开拓创新汇聚“党建成果”
1弘扬工匠精神,多年来党建领域硕果累累。
学院党委获评浙江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五星”党组织,并被提名为全省“闪光言行”先进集体;3名教师党员荣获浙江省“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校级“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摄影系教工党支部、编导系学生党支部、2012级学生第一党支部被评为“五星”基层党组织;《学生党员议事会》入选全省高校党建特色服务品牌案例;《五水共治 吾水共存》荣获全省高校优秀“微型党课”;学院与杭州市西郊监狱联合创作微电影《空椅子》获得浙江省监狱系统微电影二等奖;《践行志愿服务 担当社会责任》和《做一个有担当的人》荣获全省高校微党课大赛二等奖;《做一个有担当的人》获得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学生党支部微党课特色作品;师生党员参与摄制的《做合格党员》和《浙水哪得清如许》分别获得中组部电教片特等奖和二等奖;师生党员创作《嘉兴洪河镇拆违》获得浙江省委组织部电教片一等奖;微视频《再见,朋友》获第六届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征集暨廉洁教育系列活动网络新媒体类精品作品;学生党员创作的微电影《我心中的思政课》荣获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大赛三等奖。

2持续凝心聚力,党建引领学院工作全面发展。
学科和专业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学院各专业依托5A学科“戏剧与影视学”,成功申报1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3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拥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1名,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名,发表出版论著(包括译著)共计25本。教师党员领衔申报的300万元《视听感知人类学实验室》正式入库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获省特色专业,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获省优势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和录音专业排名上升为4★级。
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完善。学院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专门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伯乐奖”。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专任教师56人,聘用特聘教授3人,其中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成功引进人才20余人,其中第三层次3人,第四层次1人。
学生实践教学成果丰硕。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22项,省级以上奖项50余项。学生创作的《方舟》《奖》等优秀专业实践作品成功与爱奇艺、优酷签约上线,《带我一程》获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微电影展映盛典优秀作品奖,《脑子是个好东西》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实验片奖,《佯冰之嬉》获第五届浙江省微电影大赛一等奖,《阿依木》获鸣凤堂国际青年影像节纪录片金奖,摄影作品《共舞双憩》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摄影大赛创意类一等奖,《带我一程》荣获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三届国际微电影展映盛典优秀作品奖。举办的“音画时空”作品展映月、“星舟”毕业作品展、“盛夏的果实”小学期作品展、艺普影展效果良好。

教师创作成果丰硕。教师团队创作的广播剧《畲家女》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纪录片《风云》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奖“金牛奖”,《浙江传媒学院35周年校庆片》获“视友杯”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中国高校电视奖宣传片一等奖,《24号大街》《家书》和《北京的江南》《古道邻邦》等项目获省文化精品工程资助,《24号大街》入围阿姆斯丹纪录片节和“金马奖”;院线电影《长江图》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杰出艺术贡献奖”。师生组队参与博鳌亚洲论坛、G20杭州峰会、CUBA篮球联赛等重大活动摄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