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钱江晚报、天津网、重庆晨报官方网:2011杭州阅读小调查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发布时间:2012-01-08

“天堂是什么样子?一些人设想成花园,也有人设想成宫殿……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关于天赐的诗》里,博尔赫斯这般写道。

这位曾担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的魔幻现实主义巨匠,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图书馆中度过。对他来说,“被图书重重包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

图书馆是什么?有人说,图书馆是市民的第二起居室。有人说,图书馆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人间天堂”杭州,拥有众多图书馆。这些地方,是杭州人、尤其是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家园。

在钱江晚报《全民阅读周刊》携手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推出的2011杭州阅读调查中,我们重点关注图书馆里人们的借阅生活。

我们想要看一看,在140字的微博以飞一般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思维方式的今天,“去图书馆借书看”这一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究竟还有多大的生存空间?

与2010年一样,我们委托了省内最权威的社会调查机构之一——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进行了此次调查。

与2010年不一样的是,这一回,我们则把目光聚焦在“图书馆”与“大学生”这两个关键词上。

从2011年12月27日到12月31日,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派出5个小组,前往5所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代表综合性高校的浙江大学、代表理工类高校的浙江工业大学、代表艺术类高校的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以及面向全社会的浙江图书馆和杭州图书馆。

在5天时间里,各小组实际完成问卷806份,经审核有效问卷638份。其中,浙江大学完成问卷151份,有效问卷130份;浙江工业大学完成124份,有效问卷100份;浙江传媒学院完成186份,有效问卷103份;浙江图书馆完成171份,有效问卷155份;杭州图书馆完成174份,有效问卷150份。

随后,我们请来了蔡天新、陈振濂、徐岱、盛子潮、夏烈5位名家,分别对每份阅读报告均做出了深度分析。

大学生阅读范围越来越小?夏烈说:学生搬出经典名著,当作掩饰阅读贫瘠的挡箭牌。

理工科学生凭书名选书超过看作者?蔡天新说:中小学老师的一张张书单,造成了今天学生选书时的不知所措。

艺术类学子阅读深度有限?陈振濂说:可以读韩寒,但不能只读韩寒。

一年读书50本以上的人为何这么多?徐岱说:现代图书馆服务与在线阅读的发展,大大便利了“书虫”们。

电子阅读是否会一统天下?盛子潮说:实体书肯定不会被取代,因为总有人需要从纸质书中感受温暖。

638个受访者,每一个离“博尔赫斯的天堂”的距离或近或远,阅读使人进步,但总有种种诱惑使人搁浅阅读。无论热闹或冷清,图书馆一直是那一位守望者,而我们,在一边静静地看着他们。

钱江晚报记者屠晨昕

链接:http://qjwb.zjol.com.cn/html/2012-01/08/content_1295962.htm?div=-1

http://www.tianjinwe.com/tianjin/tbbd/201201/t20120108_4944705.html

http://www.cqcb.com/cbnews/instant/2012-01-08/509700.html

上一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杂志:第七届(2011)中国传媒年会在浙江传媒学院召开

下一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杂志:第七届(2011)中国传媒年会在浙江传媒学院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