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中国教育新闻网:杭州高校第二轮外迁 独立学院办学面积要"达标"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发布时间:2011-03-25

“500亩土地”限令,独立学院被动迁址

和前述两所高校不同的是,其他等着搬出去的高校中,不少属于无可奈何。

根据教育部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26号令,其中规定“独立学院不少于500亩地的国有土地使用证”,而在杭州的独立学院中大都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寸土寸金的杭州主城区又难觅到大面积的土地,于是这些独立学院只得向外谋求发展。

作为杭城第一所搬迁至外地的独立学院,去年8月,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搬迁后,一直倍受社会关注,东方学院的搬迁也给不少独立学院以启示:离开杭州谋求发展。据了解,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桐庐新校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临安校区、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富阳校区等独立学院都与当地政府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记者从多所独立学院中了解到,学院的搬迁已提上学校发展的日程,不少学校的搬迁计划还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

与地方合作共赢,搬出来天地更宽

“搬到海宁后,我们才发现原先的发展确实是太受局限了,学校设计的办学规模是一万人,而在原校区根本不能达到。”东方学院副院长王金安对记者感叹。

目前东方学院,除大四以外的学生都已经搬迁至新校区上课,目前新校区仍有4幢宿舍楼和2幢教学楼在建,预计明年年底全部建成。

“从硬件上讲,这次搬迁为学校打开了办学空间,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搬迁还让我们找到了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新氛围。”王金安告诉记者,在杭州,因为高校众多,独立学院难以凸显自身优势,而在海宁,全日制的本科高校却只有东方学院一家。搬迁至今,当地政府对学校给予了全面支持。

开学时,海宁当地甚至派出上百名交警来维持秩序,这在杭州是难以想象的。为方便师生,当地政府专门开辟了东方学院到下沙的公交专线,只要3块钱,25分钟就可以从海宁到达下沙高教园。东方学院每个老师还收到了海宁电信的手机,充50送100元话费。

其实,当地政府的支持远不止于此,更吸引学校的是,海宁各个乡镇、职能部门争相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当地的轮胎城、皮革城、物流园区也与学校签订了订单式培养的协议。

而这种合作是双赢的。在东方学院来到海宁长安镇后,当地财政收入有了明显增长,其中,重要原因是房产企业愿意到当地落户了。东方学院东校门边的大庄村,村民原来的年收入不过3~4万元,学校搬来后,不少村民仅靠房租,年收入就有6~7万元,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显而易见。

相关新闻

“文化”与“资本”对接

10年前,杭州原来的文教区内,高校一所所搬离,并逐渐形成了下沙、滨江和小和山三个杭城著名的大学城,在这里几乎囊括了杭州所有的高校。

10年后,杭州高校又开始了二度搬迁,这一次搬迁的范围更广,距离更远。搬迁的背后可以听见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文化的迫切呼喊。

面对当前高等院校异地办学、多校区办学不断增多的现状,校地合作、异地办学这种全新模式既顺应了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有效规避了高校兴办校区、规模扩容所带来的财政投入压力,高校优质办学资源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形成了全方位的渗透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文化”与“资本”的对接,形成一种地校双赢的局面。 本报记者 袁春宇

链接:http://gaojiao.jyb.cn/gdjyxw/201103/t20110325_421826_1.html

上一条:浙江在线:全国高校组团出击声优大赛 参赛团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下一条:钱江晚报:杭城高校开始第二轮“外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