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学习强国:区县新闻丨开化父子两代人续写光影里的文化传承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发布时间:2022-01-18

原文地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2943940960243189401&item_id=2943940960243189401&cdn=https%3A%2F%2Fregion-zhejiang-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hare_to=wx_single&source=share

1月5日,天下着小雨,记者来到开化县中村乡张村村,跟着电影放映员宋谷坤和他的儿子宋冬冬来到村文化礼堂。推开一楼已褪色的木质大门,只见里面是一个老式电影院,一排排连坐的靠背椅、刷着红油漆的舞台、大红色的舞台幕布,散发着复古又怀旧的气息。

二楼是宋谷坤电影珍藏馆,里面陈列的一张张旧电影海报、一件件放映电影的老物件,唤醒了一代人的回忆。创办宋谷坤电影珍藏馆的便是宋谷坤、宋冬冬父子俩。

父子放映员

记忆:老一辈电影放映员的故事

“这台老式电影放映机还能放。”宋谷坤打开一台金南影16毫米电影一体机,对准幕布,小心翼翼又动作娴熟地挂上电影胶片,启动电源,幕布上就出现了影片《地道战》的画面。

熟悉的画面让宋谷坤回忆起他当年走村串户放映电影的时光。1973年,宋谷坤成为电影放映员。他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很少有人买得起电视机,看电影是当时老百姓最快乐的一件事情,我能给大家放电影,心里也很高兴。”

宋冬冬当时还没上学,他总喜欢跟着父亲一起去放电影。宋谷坤会小心地把放映机、音响等物件放进一个皮箱,固定好各自位置后锁上,再用麻绳绑在自行车后面的书包架上,书包架两边的钢架上再系两个胶片盒,幕布包放在自行车前面的车筐里。宋冬冬则坐在前面的车架上。跟着父亲骑自行车去给乡亲们放电影,这是儿时的宋冬冬最开心的事,也是他对电影怀有特殊情结的原因。

宋冬冬说,以前放电影,一般都在各村的晒谷场上,在晾衣杆上挂上幕布,大喇叭一喊,乡亲们都会跑过来看电影,一个场次的观众往往多达上千人。

那时候,只要村里放电影,能看到银幕的地方,都站满了人。有的人甚至爬到晒谷场边的树上看。夜幕降临,伴随着孩子们的欢笑打闹声、“鸡毛换糖”叫卖声,银幕就在村民们的期待中亮起来了,原本寂静的小山村,因为一台放映机、一块银幕的存在而焕发蓬勃的生机。

“父亲放映电影25年近上万场次,从未出过差错。”宋冬冬告诉记者,放映机放映一段时间后会有音色偏差,为了确保下一场次的放映质量,每次放映结束后,父亲都要用调声音的胶片试调上百次,时间长达两三个小时,直到达到最好的效果才收工。而此时的他,往往已躺在地上睡着了。

在宋谷坤电影珍藏馆,陈列着一张幻灯片,上面写着“当兵光荣 报效祖国”几个字。宋冬冬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海报,很多都是父亲亲手绘制的。在每场电影放映之前,父亲会先放一些宣传农村政策和科教知识的幻灯片,或者唱一段道情暖暖场,把国家政策给大家说一说。”

在宋冬冬的记忆里,父亲经常为了做电影幻灯片而整晚不睡觉。排练道情、快板宣讲国家政策时,也常常因不间断的排练导致喉咙沙哑。而风雨无阻地去几十公里路外的偏远乡村放电影,回家时往往已是凌晨一两点。

漆黑的夜晚,在漫天繁星的苍穹下,大家围坐在一起看电影,村头的那一束光亮,成了宋冬冬心中忘不掉的记忆。

传承:两代人的电影文化情怀

在宋谷坤电影珍藏馆的一角,放着一台井冈山16毫米电影机,这是宋谷坤1982年承包张村影剧院时,拿出家里所有积蓄买的。

上世纪80年代,国家为了繁荣乡村文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筹建电影院。宋谷坤抓住机遇,承包了张村影剧院,张村影剧院是当时开化县第一个乡镇影剧院。

因为电影院少,当时农村群众看电影,主要靠流动电影队进村放映。宋谷坤一个人忙不过来,正在读初中的宋冬冬在学业闲暇之余,也加入了流动电影队,经常一个人去隔壁村给村民们放电影。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家户户基本有了电视机,农村电影慢慢失去了市场。宋冬冬印象很深,有一年过年回家,他们父子按照传统,在除夕夜给村民放了一场电影,可是电影才放了一半,整个放映场就只剩下父子俩了。他还记得当时父亲挽留乡亲们时说的一句话:“电影还没结束,大家留下来陪陪我们啊。”

1998年,张村影剧院关门歇业。

虽然乡村影剧院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从小与电影结缘的宋冬冬一直关注着农村电影文化,并留意收藏与农村电影相关的物品。大学毕业后,宋冬冬被招录到浙江传媒学院工作。几年前,一次工作上的偶然机会,宋冬冬认识了海宁的电影放映员徐九斤,参观了徐九斤的电影珍藏馆,馆内不同年代的老电影设备、胶片、海报等,让宋冬冬豁然开朗,他也想在老家筹建一个电影珍藏馆。

2020年春节,宋冬冬和父亲说起此事,父子俩一拍即合。在中村乡党委、政府和张村村两委的支持下,电影珍藏馆选址在张村村文化礼堂,即原张村影剧院。

张村村文化礼堂(原张村影剧院)

除了家里保留的一部分老设备,宋冬冬前后投入20余万元,辗转多地,收藏各个年代的老式电影机十余台,老式留声机、幻灯机、电话机和16毫米老电影胶片百余部。从策划、收集到建馆,宋冬冬付出了许多心血,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有时候为了维修一个零部件,就要反反复复试配好几次。

2021年7月1日,宋谷坤电影珍藏馆试开放,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的是从杭州、金华等地慕名而来。

“建电影珍藏馆,把农村电影文化和历史传承下来,让家乡人民了解开化农村电影史。”宋冬冬说,这是他们父子俩的初衷,也是他们的追求。

未来:重振乡村电影文化

“老宋啊,下次啥时候放电影啊?”如今,宋谷坤走在街上,时常会有村民这样和他打招呼。宋谷坤总是热情地回应大家。

乡村电影缘何回归?近年来,国家提出大力振兴乡村文化,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2020年,中村乡对张村村文化礼堂(原张村影剧院)进行了重新修缮,还明确规定,每逢节假日给村民免费放电影。为了方便电影放映,开化县文广旅体局还捐赠了一台数字电影放映机给张村村(宋谷坤电影珍藏馆)。

宋谷坤重操旧业。每次要放映电影,宋谷坤总是第一个到电影院,提前做好放映准备工作,希望给村民们带来满意的观影体验。

前不久,宋谷坤就给乡亲们放映了一部《少林小子》。那天,电影院里坐满了人,大家坐在舒适的靠背观影凳上,看着宽敞的电子大屏幕,有说有笑地交流着电影情节。观影结束后,宋谷坤还给大家介绍了电影珍藏馆。

“老一辈电影放映员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也让我们了解了外面的世界,村里多了个旅游打卡点,前来参观的人还挺多。”村民洪军林说。

在宋冬冬看来,乡村电影的回归,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重要符号。如今,父子俩不仅是村里的电影放映员,也是村里的电影文化宣讲员。

问起宋冬冬下一步还想做些什么,他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想法,都离不开电影。其中一个想法是,他打算开设一个“荧幕中的共产党员”展览馆,进一步丰富电影珍藏馆。“我希望年轻人可以通过这些东西了解电影的历史变迁,在传承电影文化的同时,通过电影进一步了解时代变化。观历史印记、看红色电影、忆流金岁月、听经典传唱、学红色党史,让电影珍藏馆成为张村的一张金名片。”宋冬冬说。